白起一战成名:一字长蛇斩的经典战法
白起全权指挥的人生第一战叫伊阙之战;
在此之前,公元前294年他指挥过攻占韩国新城的战役,从某种意义上,伊阙之战也算是新城之战的延续。
新城之战后,韩国邀请魏国组成联军,企图转败为胜!
01、韩、魏联军的基本情况
联军分别由韩国将领暴鸢,魏国将领公孙喜(也叫犀武)率领。
早在数年前,两人就曾经合作过,两人既有合作经验,又有合作成功的案例,成功击败过当时强大的楚军,俘虏楚国将领唐昧;
但这还不是两人最大的优势,两人最大的优势还在于韩魏联军的总兵力;
韩、魏向率,兴兵甚众,(白起)所将之不能半之——【战国策】
当时韩魏联军、还包括周王室的部分军队,三家总兵力在24万之上,其中韩军应该是主力,占据多数,魏军援助配合作战。
按照秦军只有一半的兵力配给而言,秦军大概10万人左右。
韩、魏联军的主要战略目的是通过伊阙然后夺取新城,毕竟新城距离韩国首都腹地、距离东周洛阳太近了,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。
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,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。
伊水向北流入伊阙,两岸香山、龙门山对立,两山山脚仅一峡谷,长3.1公里,宽1公里不到,还被伊水分割为两半。远望好像门阙,所以称为伊阙。
这种狭窄的峡谷两头随便哪头一堵,对攻方来说都是易守难攻!
某种意义上来说,其实白起只要在伊阙峡谷偏向新城的那一头,筑起要塞,以10万人守住这仅仅1公里宽度的要塞;
韩、魏联军基本是无可奈何;
因为1公里宽度的区域地形,几乎相当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;
在1公里区域内构筑一个占地数百米的工事,两侧就更只剩下数百米;对攻方来说,你的部队根本无法在狭窄区域内展开。
比如你有百万大军,在宽度仅仅十米的狭窄通道你能排的进攻人数是有限的!
守着这样的地理优势,打防守反击,简直无往而不胜。
但白起是不一样的烟火,面对老天赐予的防守型天然地理优势。
他选择了进攻。
既然选择进攻,就必须有进攻方向;
最简单的进攻方法,当然是在1公里宽的峡谷内向着敌军猛冲猛打,这是最直观也最为直接的进攻!
但这绝对是找死;
因为秦军人数不及韩魏联军一半,所以,这种进攻方式是行不通的,所以,必须有不一样的进攻。
那该怎样进攻呢?
02、韩、魏两国军队的资料分析
韩魏联军总兵力24万,两名将帅以前有过合作。
这24万军队之中,韩国本土作战,魏国属于帮忙性质,兵力是秦国的两倍以上,为什么不分兵呢?
一半通过伊阙峡谷前进。另外分兵一半,绕道伊阙峡谷秦军身后;岂非绝妙?
但中国军事史上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;占据优势兵力的反而不愿意分兵。
这在历史上不是孤例,后来韩信破赵,赵国的陈余20来万兵马、韩信不超过过5万;
再后来的昆阳之战,王莽43万人,昆阳城内才几千人,刘秀所带援军也不过万余;
再后来高欢的沙苑之战,高欢20万人,宇文泰不过1万人,高欢占尽优势,也是不肯分兵。
不肯分兵的将领中很多甚至绝非泛泛之辈。
这很有可能是率领优势兵马的一种心理满足感,以众击寡本身就有极强的心理优势,以及一种大块头别人啃不动、也不敢啃的优越心理导致的现象。
都以众击寡了,还要分兵搞小动作,不要面子的吗?
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。
韩魏联军也没有分兵。
韩魏联军没有分兵可能还存在着特殊的情况,因为这是两国联军,虽然打过配合,但是在战斗全权指挥权上并没有协调好!
两国军队都知道伊阙峡谷狭窄凶险,这种两山夹一谷的地形,被伏击了,军队没法展开,那基本是谁打谁死。
因此,谁都不愿意打前锋!
伊阙之战,韩孤顾魏,不欲先用其众。魏恃韩之锐,欲推以为锋——【战国策】
《战国策》的这段记载验证了当时的情况。
两军在谁打前锋上应该是有过争执的,从人情道理上,韩国军队本土作战,无论是环境、还是本土作战需要,都需要打头阵;
基本上没理由帮忙军队还为你冲在头里,没那个道理。
因此,合理推断,韩国军队打前锋,魏国队伍殿后,部署在伊阙峡谷尾部或者峡谷外的喇叭口处!
这基本就是韩、魏军队置阵的基本情况!
03、如果你是白起,那么选择题来了:你选择怎么打?
面对韩、魏联军,该打哪一支军队?
白起和毛教员选择了同样的答题方式。
白起选择攻打的是魏国;
因为面对联合军队,有一条作战规则,魏国的兵力不及韩国,魏国弱而韩国强,因此先打魏国是正确的选择,
凡用兵者,攻坚则韧,乘瑕则神。攻坚,则瑕者坚;乘瑕,则坚者瑕——【管子】
以上这段话的意思是,只要是用兵,如果你选择攻击强势的部分,即坚的那部分,你可能难以取胜,但你要是攻击有瑕疵,也就是弱的那一方,可能有如神助。
攻击强的一方,胜算小,也许胜利了可能弱者也会望风而下,但这种几率小;
除非具有绝对一击必胜的把握,否则不胜的话,你放弃强者,再进攻弱者你会发现弱者似乎都变强了。
这就叫攻坚,则瑕者坚;
但先攻击弱者就不一样,胜算大的多,而且,作为联军而言,弱者与强者联军为一体的话,你攻击弱者胜,也是瓦解强者的力量。
而且,部队由于具有群体性情绪,弱者的失败会迅速感染强者,而强者因为弱者本身是整体实力组成的一部分,这时因为整体实力削弱,可能也会出现恐慌、混乱,削弱实力;
这就叫乘瑕,则坚者瑕
很多很多年以后,教员毛先生在第二次反围剿中,在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,毛教员引用了《管子》中说的“故凡用兵者,攻坚则韧,乘暇则神。攻坚则暇者坚。
随后,朱毛红军首先打击弱敌王金钰的第5路军,尔后再打孙连仲的第26路军和朱绍良的第6路军,取得了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胜利。
在面对多股部队先打哪路的时候,这是从白起到毛教员的传承两千年的答案!
选择了攻打魏国的正确答案后,白起开始部署他那无穷如天地、不竭如江河的奇谋妙计了。
04、伊阙之战的歼灭战是怎么完成的?其实并不是包围战,而是另一种战法!
选择了攻打魏国之后,第一步当然是确定魏国的部队所在方位,白起通过斥候获得情报,韩魏联军,韩国在前,基本上已经进入伊阙通道。
而魏国的部队则在韩国部队之后,应该是一部分进入了通道,还有一部分在伊阙通道之外。
韩魏联军并没有分兵,也不愿意迂回;而是实打实的在伊阙通道排成了一字长蛇阵,他们有兵力优势,排成这样的阵势也不奇怪。
既然敌人不迂回,那就我迂回吧。
在迂回之前白起做了一件事——伪装。
白起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,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,所谓疑兵,就是堆出无数旌旗和将军旗鼓拥在阵前,令敌人眼花缭乱,误以为这是主力的进攻方向。
只有让敌军相信你的部队主力都堆在伊阙通道出口,才能瞒住你的迂回行动。
在成功诱骗之后,白起迂回了;
伪装主力的那些队伍,在他的迂回成功之后,可以占据天然优势的峡谷地形进行就地防守,等待他的夹攻信号。
韩信日后夺取井陉口占据陈余老巢,不过奇兵2000人而已;
2000人就扼住了赵国陈余的20万将士的逃归之路!
所以,天险地形放在正确的军事家手里,就是锦上添花。
白起的迂回目的地在哪儿。
史书没有确切答案,很多人说都认为秦军很可能是迂回了一个大包围圈,把韩魏联军给全包围了。
这种思路,其实是不太对的,也不符合军事常识。
首先,伊阙那段狭窄通道不过三公里长,不那么长,而且中间还有伊水,韩国军队的队列,一排排不了多少人;
三公里,能够容纳韩国军队,另外加部分魏国军队已经是极限;
而散落在后方的魏国军队,应该是还有一部分军队在伊阙通道外的开阔地带,开阔地带的魏军你想全包围是很有难度的。
在开阔地带包围一支军队,你需要数倍于对方的兵力。
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——【孙子兵法】
所以,白起不可能包围在峡谷外的魏军,尽管白起战法通神,在开阔地很难围住魏军,这也是开阔地的地理条件决定的。
他选择了先攻击魏国部队,但攻击分很多种,包围只是其中的一种,如果包围做不到,那还有另外一种战法;
这种战法并不比包围差,甚至效果可能更好!
排除种种不可能,剩下只有一种可能。
白起实施的战略是一字长蛇拦腰斩战术,把殿后的魏国队伍斩成两段,从而把伊阙峡谷内的韩国军队和魏国部分进入伊阙通道给两头堵死。
把整个韩魏联军截断为伊阙通道内外两部分。
推测白起拦腰斩断韩魏联军的斩断点,在伊阙通道的入口或入口之外逐渐收紧的喇叭口处!
堵死峡谷两头并不需要多少部队;
但足以造成困在伊阙狭窄通道的韩军崩溃;你试着想一想,你在峡谷内,两头都被堵住了,你的部队首先就会慌乱!
你的前军可能指挥中枢在,还能向前攻打秦军驻守的伊阙通道出口;
但对方利用天然地形优势,你仓促根本无法攻破;
你的后军呢,由于被秦军横截斩断,拥堵在通道内,与前方指挥中枢中断,被另一头组织有序的秦军暴揍,绝对崩溃!
当然,被白起截断的还有峡谷外的魏国军队的后续部队!
但这种被截断的后续部队由于失去了指挥中枢,基本上等同失去指挥,没指挥系统,不溃乱就算好了!
这种队伍一字长蛇截断战在历史上屡次发生;
我们下面举两个战例,就能证明这种战法何其牛叉,杀伤力何其之大!
战例一:东汉初年,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少帅耿弇讨张步;
弇升王宫坏台望之,视歆等锋交,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——【通鉴】
耿弇麾下所部刘歆与张步所步在城外交战,耿弇率幽州突骑出,与交战队伍呈平行线走势,但队伍行进到张步的队伍中段时,耿弇忽然率队横截,切断,一分为二;各个击破。
战例二:沙苑之战,宇文泰麾下李弼率铁骑截断高欢队伍;
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,李弼帅铁骑横击之,东魏兵中绝为二,遂大破之——【通鉴卷157】
这一仗,造成高欢以绝对优势的20万大军败于宇文泰区区1万兵马!
这两个案例都是属于对敌军部队的拦腰截断,然后造成敌军的重大伤亡,从而彻底奠定战局,造成巨大杀伤。
宇文泰与高欢这一仗,击杀高欢八万人!
长蛇截断战法的优势在于被截断的后段部队失去指挥中枢而崩溃,而前段部队虽然指挥中枢仍在,但由于失去后段部队支持,实力大减,也会被击破!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宇文泰对高欢还没有白起这个伊阙通道这么好用的杀伤力地形,都能造成高欢惨败,而白起造成韩魏联军惨剧也就无可置疑了。
但白起比宇文泰早了差不多800年左右,几乎算是算是这种战法的鼻祖和老祖宗!
这种拦腰斩断的战法极其前瞻、极具雄心。
这个计划,最承压的将是横截斩断伊阙通道的那支部队,因为这支部队既需要向伊阙通道内压迫韩国军队,同时,又要阻截通道外的魏军。
只要这支部队承压成功;
基本上,白起就大功告成了!
我相信,甚至通道一侧的山上白起都部署有居高临下泰山压顶的部队,两头堵住,山上往下冲。
那狭窄通道的韩军除了溃乱,还能有第二种结局吗?基本不可能!
而被截断的部队,由于首尾不能呼应,基本上无论被截断的哪一方失败,全军就基本失败,成为待宰羔羊。
这几乎是注定的结局,通观史册,几乎概莫能外!
按照韩魏联军的行军状态,我推测韩国军队可能整个陷入伊阙通道围堵之中,因为据说天安门广场都能容纳数十万人;
所以三公里长度的伊阙通道很可能容纳了整个韩国的全部部队,甚至包含在后方观望的魏军的指挥中枢!
如果魏国军队的指挥中枢这时候也包了饺子,被白起军队截断在伊阙通道内;
那魏国军队在伊阙通道外的部队会群龙无首,这是最好的情况,但现今的史料不全,无法判断!
这一战,史书告诉了我们最后的结果:
攻韩、魏於伊阙,斩首二十四万,又虏其将公孙喜,拔五城。——【史记】
这一仗无疑惊险,无疑具有极大想象力;
相信韩魏联军根本想不到白起会有这么大胆来实施这种战术;
白起近乎神勇!
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去干那些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,甚至于是多数人觉得注定干不成的事情。
按常理,白起兵力少,本应仗着有利地形防守;
但他选择了出击;
而且他还有这么大的胃口,居然敢以区区几万人去拦腰斩断20多万人并几乎予以全歼,这才是白起真正的魄力所在!
这也是韩魏联军想不到的;
他们可能想得到在伊阙通道遭到伏击,但随后可能就被白起给欺骗了,以为白起的军队都在伊阙出口防守;
然后,他们的队伍在伊阙入口段就被拦腰截断了!
毛主席有诗:“安得倚天抽宝剑,把汝裁为三截!”
白起得之矣!
从后续韩国的表现来看,这一仗可能确实把韩国打残了,韩国的有生力量很可能真的在这一战中被摧毁。
他们的全主力肯定进了狭窄的伊阙通道,即使不被斩首,也会逃窜淹死。
后续的韩国基本上没有怎么蹦跶了!
魏国倒还是继续有实力,由此可见,这一战,对魏国并未伤筋动骨,这也有可能是因为魏国的军队只是被截断,没有被全包围,败军逃回魏国保存了实力。
再或者,魏国派遣的部队人数本身就不至于伤筋动骨。
总的来说,这一战是白起的人生第一场全权指挥战,赢得叫极其漂亮,无论是胆略也好、战术也好,不保守,打的好看,打的大胆!
不愧是白起,不愧人屠称号;
整个战国的白色恐怖的存在,白起是也;
当然,这一生,白起还要做很多人生选择题,但在本篇,我们就不一一叙述了,接下来,整个战国都将走入尾声,战国的璀璨群星将要进入诸神黄昏。
包括白起,他剩下的人生选择题,我们将在诸神黄昏里与诸位再会!
本站内容搜集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来信告知,我们将删除相关内容。